十月廿日是世界骨質疏鬆症日,世界骨質疏鬆症基金會(IOF)特別強調營養對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性。

 20131018-1367692202311  

55歲以上的國人約有2成左右自述經醫師診斷有骨質疏鬆,但在這個年齡層當中,卻有一半的人很少喝奶製品,4-5成的人很少吃黃豆類食品以補充鈣質。
骨骼的成長是持續的,從出生到青春期的後期,而在二十歲左右達到顛峰。

進入成年期之後,骨質會逐漸流失,骨質密度隨年齡增加而愈疏鬆,這時除應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之外,多攝取含鈣食品,如乳製品(牛乳、羊乳、優酪乳、優格)、魚乾、蛋黃、豆製品、深綠色蔬菜等,可以強化骨骼,降低骨質疏鬆症之發生。

依據民國94年國民健康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管制藥品管理局,所共同規劃辦理之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(NHIS)發現:45-54歲的民眾有8%自述經醫師診斷患有骨質疏鬆、55歲以上則有16%,65歲以上則達21%,患有骨質疏鬆的比例不只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,更年期以後之女性又比同年齡層男性高很多(55-64歲女性是24%有骨質疏鬆,男性為7.8%,65歲以上女性為31%、男性為12.6%);這主要是因為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急遽減少,會加速骨質的流失。

骨質疏鬆初期多半沒有症狀,病人大多是因突發性之骨折引起劇痛,求醫後才發現罹患有骨質疏鬆,其他臨床徵候尚包括駝背、身高變矮、腰酸背痛等。骨質疏鬆症所引起之骨折,最常發生於脊椎骨、股骨和橈骨,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品質。而依據94年NHIS調查又顯示:在55-64歲女性自述經醫師診斷患有骨質疏鬆者當中,約有10%認為這種疾病會對日常生活活動造成不便(包括有點不便,或相當不便),會造成不便之比例,在65歲以上患者當中更高達22.5%。

 在NHIS問卷中也收集了受訪民眾每週食用各類食物之次數,分析結果發現:12歲以下兒童每週至少會食用3-5次蛋類,或至少會食用3-5次牛奶、羊奶者的比例,均高達七成,但是之後隨年齡增加而減少,55-64歲「每週很少食用」蛋類、奶類(牛、羊奶)、黃豆類(豆漿、豆腐)比例分別為23%、49%、38%,65歲以上民眾「每週很少食用」蛋類或黃豆類(豆漿、豆腐)比例又更高,分別為27%及49%,而「每週很少食用」奶類的比例則與55-64歲近似。

 國民健康局在十月二十日之世界骨質疏鬆症日特別提醒國人,尤其是女性,應建立健康生活型態(運動、避免抽菸及過度飲酒),在年輕時開始儲存骨本,多攝取含鈣食品,如乳製品(牛乳、羊乳、優酪乳、優格)、魚乾、蛋黃、豆製品、深綠色蔬菜等,以強化骨骼,降低骨質疏鬆症之發生。

資料來源:國民健康局

愛妮優小叮嚀:生活“鈣”努力,健康"優“快樂!

~ 如果你覺這文章不錯請給個【讚】也歡迎大家留言指教及文章分享喔 ~

arrow
arrow

    An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